周一至周五
09:00-11:30
14:00-17:30
崔武,江苏润商律师事务所主任,作家,书法家,仲裁员
泉州游记之一
乍到泉州,感到这地方很神圣,土气与洋味兼备。这一方水土从唐宋时开始捂热。是中国在中世纪最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,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,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。市中心广场有一组飞天乐伎的雕塑。今天多次从这里穿行,我总是向她们报以青眼。她们是妙音鸟的化身,或持砚挥毫,或曲臂吹笙,或手抱琵琶,个个袒胸露臂,展翅飞翔,汇聚了佛教的妙音鸟、基督教的安琪儿和中国的飞天造型艺术特点于一身。看来,泉州与文明拥抱的格局不小啊。
一天走下来,颇有惊人的发现:泉州历史上曾有十种宗教并存,奉行多神崇拜。当地人还有造神的习俗。敢情他们要向大海讨生活,不冒险不行,因而特别需要精神支柱。理性未必处处管用。没有神也要造一个神出来,甚至把英雄,把小民也封成神来供养。
且听我慢慢道来。上午第一站先去开元寺。据说这里是福建最大的寺庙,建于唐初垂拱年间。我进去一看,果然气象不凡。里面有几十棵树龄几十年几百年的大榕树,枯藤老干,根枝相连,树冠遮天蔽日。行走在树下人很凉爽。寺里有东西双塔,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排列。塔身很粗壮,石质构造,五层八角,每一角是一幅佛像,形态各异。这两个塔曾经耐受八级地震而完好无损,可见它的腰杆子真硬,建筑艺术上乘自不必说。现在塔下正是百花盛开之时。繁花对古塔,今古映奇观。今天这地方挺适合摄影的。大雄宝殿供奉的是密宗的最高神祗大日如来。这位大神实际上是释迦牟尼的化身而已。大殿内菩萨,金刚,罗汉排列井然有序。特别是承重柱上24个乐伎飞天的石雕,极富神韵。这成了市中心广场城市雕塑的构思来源。寺庙内有一颗唐代的大桑树枝叶茂盛。据说因生了莲花,一位黄姓地主才献了这块宝地给建了寺庙。庙里为感谢施主,专门建了檀越祠。桑可生莲的传说,更为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。这座庙里还有弘一法师纪念馆,可惜走得快,竟忘记看了。
穿过西街,雨越下越大。今天出门未带伞。幸好头上的礼帽可救一时之急。行到钟楼问了警察,说附近古迹很多。我们先去南外宗正寺遗址参观。南宋时,宗室南迁泉州的很多。朝庭专门在这里设立了南外宗正寺管理赵家的后代子弟。看完展览,我想:赵家代有特权,天潢贵胄成倍增加,大宋怎可能不亡。所谓“遗民泪尽胡尘里,南望王师又一年”,恐是文人的臆想吧。
泉州文庙也挺大。古代官府在庙前立有清理“低端人口”的文告,不允许商人在门口摆摊。官家认为这有碍观瞻,也有损斯文。与南京夫子庙里小商小贩林立形成鲜明对比。所谓“仁者爱人”,真到做起来有点难。里面的泮池泮桥也无甚特色。只是大成殿里的至圣先师的师道尊严甚是了得。陪侍的亚圣述圣以及贤人弟子很多,都是分了等级的。近千平米的大殿内牌匾林立,都是名人大家书写,也是天赐给我学习研究书法的一个好机会。“万世师表”下的“道洽大同”我是极赞成的。但究竟何为“大同”,今人不可再囿于一邦之见了。
涂门街上的关岳庙对崇拜英雄的我来说是肯定要来拱拱手的。但见一排殿宇林立,庙顶飞檐上彩色盘龙很是夺人眼球。此庙先是祭祀关帝,民国初年又增祀岳飞,属道教场所,排场不小。只是祭礼程序繁琐。但见关岳牌位前香火旺盛,善良信女来这里抽签打卦,卜问吉凶。据说竹筒里有一百个签,每支签上有一首讽喻诗,非常灵验。关羽,岳飞都是英堆,现在成了民间的神祗。每个来拜神的人一边磕头,一手抓着两个半月形的竹板,反复掷在地上看正反。大抵是祈求发财或升官之类。关羽是财神。岳飞也曾买了许多田产。英雄也是人。这里的英雄崇拜多了些人间烟火气。庙里有一副对联我很喜欢:诡诈奸刁到庙倾诚何益?公平正直入门不拜无妨。
旁边有一个建于宋代的清净寺。里面有洋葱头式的教堂,还有祭祀真主安拉的天坛遗址。在这里我还看到明朝永乐皇帝对伊斯兰宗教领袖的敕书。看来,封建王朝对宗教的包容政策不容小觑啊。
下午我们还看了城里的天后宫。这里是祭祀海神妈祖的。妈祖是东南沿海一带最富盛名的民间神祗。因为闽人出海多,为求海不扬波,就造了一个女神,来保佑他们平安出行。据泉州博物馆里的介绍,当地人信仰的宗教除儒释道外,还有伊斯兰教、基督教、印度教、犹太教、摩尼教等。这些教派在泉州都有教堂。而且,当地民间神祗真多:还有戏神、乐神、医神、生育女神等我从未听说过的。地方上盛行自然崇拜、祖先崇拜、圣贤崇拜。一个人一个家庭可以信仰多个神,一个村可以有多个保护神。人们把泉州称为宗教博物馆,并非妄言。
天快黑了,我还看了十六世纪中国最伟大思想家李贽的故居。李贽人称大明王朝最狂的读书人。也是我最欣赏的泉州名人。人物的贵贱,主要还是看他的见识。他的奇谈怪论,现在都成了真理。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和功利的,因而反对假道学,主张商业交换等等。他曾做过知府,一生耽于学问,七十六岁因“妖言惑众”被人构陷,在狱中自杀。
今天逛了城里的主要人文景点。给我的印象是:泉州开放,文明。而且我所到景点不收门票,非常大气。人在雨中穿梭,到中午时我的帽子和外套都湿了,不得不到宾馆休息再出发。一天跑下来,收获满满。明天拟去城外一游,期得有更多的惊奇。
(2024年3月15日夜崔武于泉州。)
泉州游记之二
今天从携程上包了一辆私家车,到城外去兜兜风。我们尽量走慢一点,享受一下美好生活。昨天一天走了两万步,跑了八个景点,有点赶了。
上午九点出发。司机是一位当地黄姓小哥,人很实在,一边开车一边给我们介绍风土人情,并不时回答我的提问。他见我对宗教信仰很热情,给我讲了很多当地风俗。他说今天惠安县有一个村正好举行一年一度的游神节,家家户户把自己信奉的神祗抬出来游行。可惜现在赶去已来不及了。当地还有全国唯一的解放军庙,一位老太太为纪念数十年前为掩护自己牺牲的27位解放军战士,倾其家财建了一个报恩碑,还立有27位恩人的泥塑雕像。我一听很感兴趣。这正是我所要寻找的故事呀。
今天的第一站是去草庵。这座寺庙可了不得,它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摩尼教寺。这次来泉州我还是首次听说摩尼教。该教由波斯人摩尼创立,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。教义吸取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些精神,主张:清静,光明,大力,智慧。因在中国民间被信众用来造反故而遭禁,转入秘密活动,多依附于佛教道教来传播。这座寺庙建于宋代绍兴年间,先是盖的草屋,后改建为石室数间,依山而建。排场虽不大,但里面供奉的摩尼光佛花岗石雕像极为珍贵。后山上刻有摩尼教咒语摩崖石刻。这里林荫覆盖,非常清静,弘一法师曾来此修行。山门有其书写的对联:“皆得妙法究竟清静,广度一切犹如桥梁”。
泉州的桥梁很有名。我们上午去了晋江的安平桥。此桥长五华里,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。桥面宽3至4米左右,用6块长条石铺成。桥墩361个。我不是学土木工程的,对造桥技术一窍不通。但这座桥建于南宋绍兴年间,非常古老。跟砖石搭建的拱桥不同,这座桥用桥墩来分解桥身压力,可见古人很聪明的。曾抵抗住八级地震而无大碍。站在桥上远眺,安平桥如长龙横波,很有气势。但祖宗再优秀,今人千万不可沉迷其中。泉州惠安区还有一座洛阳桥很有名,可惜离这较远,不在今天的行程中。
晋江还有一个梧林古村很有特色。此村十户九侨。全村有户籍的人口1800多人,海外侨胞就有1.5万人。到南洋谋生的村民发了财把钱寄回家,建了各种风格的房屋两百多幢。这些百年老屋多建于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前。它们涵盖了闽南官式大厝、中西合璧民居、哥特式建筑以及古罗马式建筑。有的叫“胸怀祖国楼”,有的叫“放眼世界楼”。村口还有宗祠,寺庙。这些洋楼的主人今安在?他们为何移民海外?百年间,这些洋楼一定有很多产权争议吧。现在传统民居都由地方上统一开发搞旅游,所有住户都不拆而迁了。但愿官家能做好产权保护这篇大文章。
中午在农家乐吃了海鲜。然后去游石狮区的永宁卫。这里属抗倭的海防前线。在明朝,永宁卫跟威海卫齐名。我们在永宁卫古城里走了一遭,里面有东南第一大财神庙,有奢华的城隍庙,也有附近村民集资建的佛寺。还有几座戏台。商人想发财,要拜赵公元帅。军人要拼命,死后可以进城隍庙,受活人顶礼膜拜。至于普通老百姓捐建的寺庙供奉的菩萨有很多,有释迦牟尼,有观音菩萨,有妈祖,有玉皇大帝,有关老爷,有土地神。总之,神祗太多,让人头晕眼花。
洛伽寺在黄金海岸。下午海水涨潮时,寺庙浮在海上,很是壮丽。庙里供奉的主神是观世音菩萨。陪祀的还有妈祖、开闽三王等许多地方上的神灵。我们在沙滩慢步,仰千手观音,看潮涨潮落,任海风吹拂。据说海边氧离子多,到这里走走实在是润心润肺。浮生难得半日闲,海天佛国浸素心。一个下午,礼佛观海,可谓得大自在了。
(2024年3月16日夜崔武律师于泉州)
泉州游记之三
今天是泉州之行的第三天。泉州有22个世遗景点。作为唐宋时的开放口岸,这里华夷杂处。多种文明在这里交流激荡。因为早就跟洋人打交道,这里也就开风气之先。李贽身上就有阿拉伯人血统。其祖上曾在西洋经商,娶阿拉伯女子为妻。李贽是天赋异禀,因而蔑视礼法,崇尚自由。能有十种宗教在这里共存,非常不易。泉州是值得看的地方。我因俗务缠身,对需要费时费力的景点只能割爱了。如清源山老君岩,九日山宋人祈风石刻实在是值得一看的。
上午先去住处附近的市舶司遗址参访。遗址现建有一座名叫水仙宫的寺庙。主殿供奉的是田都元帅,他是一位戏神。侧殿有市舶司历史文化主题展。泉州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,冬季刮西北季风,夏季刮东南季风,适宜船舶航行,促进古代海外贸易兴盛。宋朝初年在这里设立市舶司,相当于现代的外经委、海关、侨务办公室、招商局、港口管理办公室、进出口商品税务局、公安部打击走私办公室等系列职能的综合体。主官叫“市舶使”,官阶为比知府品级小,比知县品级高的从五品。市舶司衙门设在这里,就是泉州开放繁荣的象征。明朝中后期市舶司衙门搬到福州,泉州就高光不再了。不过,今天的泉州经济总量在福建省已是数一数二了。山不转水转,水不转人转。朝庭不给政策,泉州人就去海外创业。泉州现有人口八百多万,在外的侨民已超过一千万。而当国家拨乱反正后,他们回乡投资的也就多了。
泉州人挺有乡土血缘情结的。走在泉州大街小巷,许多人家门眉上都刻有堂号。姓黄的,用”紫云衍派”;姓林的用“九脉衍派”;姓刘的用“彭城衍派”;姓吴的用“延陵衍派”等。晋永嘉之乱后,衣冠南渡,中原有八大姓入闽。家门冠以堂号,用以不忘故土和血脉。这帮人即使流寓海外,仍似杜鹃啼血,思乡不止。侨民中只有一个孙中山知道要从制度上改良乡土。因为制度的预期利益要大于乡土和血缘。中国人如果放不下宗法人情的迷思,是永远不可能进步的。泉州里巷这些堂号泛滥,成为街头独特的风景。我穿行其中,仿佛退回到中古时代呢。马斯克都在为人类向火星移民而努力,这里的人为何要摆乡土血缘的谱,不注重公共服务的提档升级,值得研究。
第二站是去承天禅寺。这也是泉州三大佛寺之一。是弘一法师的驻锡地。弘一法师曾在泉州度过人生最后十四年。这里寺庙多,对外交往便利,具有参禅悟道的环境。作为律宗的领袖,弘一的度牒(户口)挂在承天禅寺。他曾在泉州许多寺庙修行,博采众长。承天禅寺里有很多弘一的题字。他曾苦学魏碑,入了佛门后,书风大变,线条以圆笔为主,方笔不多。在庙里我欣赏他的多幅对联,内容充满人生哲理,行笔慢中见闲,去了棱角,只剩圆融。颇具仙风佛骨。大概禅房中清静,能抛开功利物欲,挺适合人做学问的。山门前他手书的对联:“入不二法门,有无量自在”不妨可视为他抛妻弃子,遁入空门的注脚吧。庙里有很多大佛,我见得多了,并不上心。我最关注的大神是弘一法师。因为他的好学精进令我心仪。弘一法师最后也是在这座庙里化为轻烟的。其次是关注开闽三王。庙里纪念施主的檀越祠中有开闽三王的事迹展。五代时三位姓王的兄弟王潮、王审邽、王审知先后主政福建四十余年,他们广施德政,使泉州成为“海滨邹鲁”,为后来泉州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
第三站我们去泉州非遗馆参观。要了解一个城市的风俗民情,就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。里面有许多主题展览颇值得一看。尤其是提线木偶表演台前人头攒动,我驻足很久。人就怕失去自我,被人操纵。通过浏览,我深知泉州由于融通中西,其民间文学,传统音乐,传统舞蹈,传统戏剧,曲艺,传统体育、游艺与杂技,传统美术,传统技艺,传统医药,民俗等可谓别有风味,值得在这儿住上一年半载,慢慢欣赏的。
中午在宾馆休息了片刻,然后打车去街头品尝了地方小吃。我看大家都点了“姜母鸭”这道菜。沙锅炖的整鸭味道,趁热吃了,那种清香快朵颐的味儿自然与南京的冷菜盐水鸭不同。还有面线糊、花生汤、牛肉羹、海蛎煎等也是“泉好吃”的招牌菜。
此行的最后一程,是参观北宋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主修的洛阳桥。这座桥与赵州桥齐名。是我国最早跨海梁式石桥。桥长八百多米,宽七米。此桥堪称世界级工程,将泉州港与江浙等省及中原腹地联系起来,方便了物流运输。在造桥技术上,采用筏型基础,另外养蛎固基,利用潮涨潮落浮运架梁颇具巧思。更为可贵者,蔡襄是一个大文人,造的桥也颇具人文精神。他利用世人敬畏神灵的特点,在桥身刻有佛像,在桥头磊起佛塔,在桥后建有海神庙,将大桥赋予神性,对保护桥梁很受用。况复蔡襄既是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,他的建桥文告石刻当然是艺术精品。故而后代文人墨客跟风题诗的很多。这座桥梁自然成为建筑人文艺术上的代表作品,成了历代游人打卡胜地,我辈怎能不来?
归途写了一首诗作为三天泉州之行的总结吧:
游泉州(崔武)
船衙已覆剩神龛,
晋代衣冠门上参。
观海乘桴今胜昔,
宋桥唐塔指深蓝。
(2024年3月17日夜崔武于回宁途中。)